
為什麼孩子不吃飯?
你的孩子不喜歡吃飯嗎?
「再過來吃一口」、「什麼時候才要過來吃飯」、「沒吃完最後一口就不能吃點心」有沒有覺得每天都在上演這些戲碼,上班族父母下班已經夠累,回家想好好吃頓飯放鬆一下,卻一不小心把餐桌變成戰場,搞得烏煙瘴氣,有夠心累。
你有沒有發現你的孩子吃飯總是坐不住?明明準備了豐盛又均衡營養的食物,孩子總是當「三口族」,吃沒幾口就說吃飽了!不然就是吃個一口玩一會兒,一直要大人催促吃飯。
這其中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嗎?事實上,有很多原因可能導致這個現象。或許他們充滿了無窮無盡的精力,或者只是對餐桌上的食物不感興趣。不管原因是什麼,這對許多家長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你準備好深入探討這個問題了嗎?
第一部分:理解原因

孩子吃飯時坐不住,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涵蓋非常廣,主要分成:
生長與發育
孩子的生長速度和發育階段會直接影響他們對食物的需求和飲食習慣。在某些階段,他們可能會更加挑食或對某些食物失去興趣,這通常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味覺偏好
孩子的喜好,只有爸媽最了解了。如果可以針對孩子的味覺偏好做設定,比如愛吃番茄醬口味的,或者軟爛的食物,亦或者是屬於貓舌頭的敏感味覺,連一粒胡椒粉都吃得出來辣的,就要特別小心注意。
食慾不佳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孩子還沒餓,當然吃不下,如果家長因此強迫孩子吃,有可能會造成孩子肚子太撐,或者產生反效果,讓原本開心吃飯這件事與不開心的事產生負面連結。不妨給他自己決定什麼時候想吃,或者自己決定吃多少。
身體狀況
孩子的身體狀況不好也是一個原因,例如牙齒疼痛,口腔問題,或者其他身體部位不舒服。如果有些孩子生性內向,不善表達,家長又沒有去進一步探討原因,一昧的針對表面問題下藥,恐怕就是造成惡性循環的原因。
心理因素
孩子的情緒狀況也是一大因素,例如在學校可能發生不如意的,回家後又可能看到父母親大吵一架被嚇到,或者飯前因為沒收玩具被媽媽唸了一頓,影響到用餐情緒。
環境因素
另外年幼的孩子天性活潑好動,很容易受到週遭的事物給吸引,他們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特別是在靜止的狀態下。要他們這年紀的孩子去乖乖的坐在椅子上跟著大人吃飯,其實也是件困難的事。
例如電視、玩具或其他家庭成員的打擾,都可能讓孩子難以集中注意力吃飯。
很多家長可能貪圖方便,為了讓孩子能夠坐的住,會讓小孩邊吃飯邊看電視,請小心!這樣可能會演變成孩子吃飯越長越慢,非得吃飯配電視,最後還可能變成:「我吃完有什麼獎勵?」。一定要適度的考量,如果非不得已,例如家庭聚餐那種場合,所有的方式都用完了,真的無計可施了才適度的召喚3C保姆,尤其年紀正處學齡前兒童。
飲食習慣
有些孩子可能對進食不感興趣,或是他們還沒有發展出良好的飲食習慣。
第二部分:調整方式

放鬆的地方吃飯
選擇一個比較輕鬆自在的地方當作吃飯的地方,不一定要侷限在特定的餐桌上,重點是可以讓孩子感覺「不被約束」、「放鬆情緒」的地方。
長輩們或許會覺得,吃飯要有規矩,應該要乖乖坐在飯桌上乖乖坐好,不能亂跑。這種傳統的教育思想的出發點可能是為了導正孩子的用餐禮儀,但是可能無形中,讓孩子心生畏懼。
吃飯規矩不要太多
不要把吃飯禮儀變成軍事部隊教育了,規矩的制定固然重要,但是要與孩子們的感受和用餐氣氛達到平衡狀態。太多複雜的規矩,例如「吃飯不要講話」、「吃飯要坐好」、「小孩不能轉餐桌的轉盤」、「碗筷不能敲太大聲」等,這些都會破壞孩子飲食的興致。
給孩子自己決定怎麼吃
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吃什麼、要吃多少、要什麼時候吃」吧!
在容許的範圍內,讓孩子們有討論空間,一方面瞭解孩子們的感受與狀態,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決策能力、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促進良好親子溝通、建立互信、自信心也跟著上升了,可以說是好處多多。
平常心面對,不要太折磨自己
孩子吃飯坐不住,身為父母的你們,也不要太過在意,其實孩子的專注力本來就是有限的,這是因為孩子們的大腦尚未發展成熟,注意力比較低是正常的。孩子真的不吃,讓他餓一點再吃,大人們可以自己先吃。不要太執著,有時候還是放了自己吧!別太完美主義。來聽聽專家的建議:
在討論大腦發展和注意力持續時間時,有研究指出:
我們大腦的神經系統會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發展,一直到20-30歲才漸趨成熟,而注意力的持續時間長短也隨著年齡而增長。文獻指出,孩童2歲時,持續注意力平均可以維持7分鐘左右;到了5歲,注意力則可以維持15分鐘。以成年人來說,全程專注的時間大概能夠持續20分鐘之久。
(來源:2023-06-06,《注意力的大小事》,作者:職能治療師 林玫吟)
有鑑於此,要求孩子坐著陪大人們吃完一頓飯,全程坐好坐滿其實沒那麼容易。
適當給予小獎勵
用「獎勵」取代「命令」,與其把孩子綁在餐桌上,命令他再幾分鐘沒吃完你就完蛋了!不如跟孩子討論什麼時候吃飯,讓孩子也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然後孩子有完成約定就給予肯定,適度的獎勵孩子。
第三部分:活動建議

讓吃飯變有趣的遊戲
父母這時候就要發揮創意與想像力,如何讓吃飯的變得更有趣?加入一些活潑生動的方式來活化用餐時光。
以下提供一些小示範:
創意擺盤:
將食物擺放成特定形狀,例如愛心型狀的白飯、三角形的豆腐、圓形的蔬菜、星形的肉。
毛毛蟲大冒險:
把白飯用塑膠模型按壓成圓形或者用手搓也可以,把白飯排列起來像是毛毛蟲,花椰菜當作叢林的樹木,雞肉堆疊當成山。
推薦模具:台隆手創 迷你小球飯糰模具
顏色挑戰:
每當吃了一種顏色的食物,就可以獲得一張新貼紙,挑戰各式各樣的食物完成任務。
營造儀式感
用一些可愛的小孩喜歡的器皿盛食物。
參與感
讓孩子一起討論菜單,晚餐要買什麼?或者讓孩子一起動手做飯菜,一起準備餐桌,一起準備餐具,讓孩子有參與感。
結語
總結來說,要解決孩子的吃飯問題,需要父母與主要照顧者們,持續嘗試不同的方式,多給予孩子鼓勵與耐心的溝通。父母親主要掌握幾個大方向:
1.教孩子規矩很重要,但是記得彈性運用。不要侷限於固定框架內,育兒是要一直不斷的嘗試不同方法,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調整方式,家長也必須跟著學習,與時俱進。
2.父母的情緒與口氣會間接影響到到孩子的心緒,進而影響用餐的品質。透過試探方式瞭解到目前孩子們的身心狀況如何?比如說可能身體不舒服之類的,可以做一些菜單上的調整。
3.慎選環境、善用輔助工具、巧用小技巧。
相信爸媽們一定可以在育兒這條路上,慢慢找到自己的方法,解決孩子吃飯坐不住的問題,促進更和諧的家庭用餐氛圍。
另外也推薦爸媽們關於此議題的好書:
《我的孩子不吃東西! 資深兒科醫師親授不動怒用餐法, 終結親子餐桌上的戰爭》
請支持勇伯-留言/分享/閱讀其他文章
我們非常希望聽到您的聲音!請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對這篇文章的看法或經驗。您的回應對我們非常重要!
您覺得您的孩子吃飯坐得住嗎?您在這方面有什麼成功的經驗或挑戰?請在下方留言,與我們分享您的故事!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您可能也會對以下內容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