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別讓別人的期待束縛你——如何找到並堅持自己的道路!

別讓別人的期待束縛你——如何找到並堅持自己的道路!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
圖片源自:unsplash

「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想快快長大,才能保護她。」

聽媽媽的話
詞:周杰倫 曲:周杰倫

我必須說我是聽周董歌長大的,也很喜歡聽「聽媽媽的話」這首歌,歌詞裡面的意境也很符合我們的道德規範。並不是說聽媽媽的話不對了,而是我們應該要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知道怎麼去尋求別人的支持,並堅持自己選擇的路。

回首過去,你是不是為了跟別人有共同話題,去看某一部你其實不是很喜歡看的偶像劇?是不是只為了取悅父母而選擇了一份你不快樂的工作?是不是出於自己是一家之主,為了養家糊口,而不敢辭職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在各個人生的重要抉擇時刻,當身邊的人期待我們做的選擇與自己的信念互相違背的時候,你會選擇堅持自己所熱愛的事物?還是會選擇放棄,聽媽媽的話,不要讓她受傷呢?

第一章:為什麼我們會被別人的期待束縛?

別讓別人的期待束縛你 為了融入別人迎合別人
圖片源自istockphoto

被教育成要合群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取悅他人、遵循規則,但久而久之,這些期待可能變成了我們生活的枷鎖。

怎樣才是好學生的樣子、怎樣孝順父母的孩子、怎樣才是新好男人的樣子、怎樣才是個好爸爸。

這些框架可能是來自社會風俗、家庭背景、學校的風氣或者是一間公司的企業形象等等的所形塑出來的。

太在意別人怎麼看

別人的期待往往來自他們的經歷和價值觀,而這些並不一定適合我們每個人。當我們一味追隨他人的期望,很可能會迷失自我,感到壓力山大,甚至對生活失去熱情。

人為什麼會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呢?主要有四個原因

社會需求:

人是群居動物,依賴社會互動來生存和發展。被他人接受和認同有助於個人在群體中建立良好關係,獲得支持和安全感。

自我價值觀:

他人的評價常常會影響個人的自我認知和自尊。正面的評價能增強自信,負面的評價則可能損害自我價值感。

社會風俗民情:

社會文化有一定的規範和期望,人們通常會遵循這些規範來避免被視為異類或遭到排斥。

進化心理學: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群體內的協作和合作對生存至關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有助於維持群體和諧和穩定,從而增加生存機會。

第二章: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什麼?小時候的作文:長大後你想要當什麼?

別讓別人的期待束縛你 小時候的夢想
圖片源自istockphoto

兒時的夢想-「少年時偷偷黑白寫的願望」

從小每個人應該都有寫過:「長大後,我想要做什麼職業」的作文吧?我還記得我小時候想成為畫家,因為可以天馬行空的盡情玩創意,不被拘束。從小就愛做白日夢,有可能是雙魚座的浪漫主義使然,常常在課本空白的地方畫一些有的沒的。

小時候的童言童語,這種不假思索的初衷,往往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渴望的事物,同時也反應出人格特質。不過小時候的想法有可能缺乏周全性,可能會過於簡單、過於籠統。但是,這不就是我們人生道路上,難得可以為自己做主,不讓別人的期待所束縛的一次表態嗎?

去感受各種經歷

不知道大家的身邊朋友,是不是很多人的工作與就讀的科系不同?大學花了四年時間,畢業發現與自己想的差很多,又或者是被老媽逼著去唸某某科系,說是為了自己將來,還是聽樓下豆漿店阿姨說念什麼科系不錯,然後就傻呼呼的跑去唸了。出社會發現根本很難銜接工作,於是工作就一換再換的。

不過我想,這都是必經之地,因為幾乎沒有人打從小時候可以精確地明白自己長大後要幹嘛?沒有嘗試過,你怎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到底適不適合?

薩姆·沃爾頓 (Sam Walton)

不要讓完美成為善的敵人。(Don’t let perfect be the enemy of good)

反覆的問自己要什麼?

探索自己真正想要做成為的樣子,像極了騎車在馬路上:那個路總覺得沒多久就翻起來重新再鋪,這邊東挖挖,那邊西補補,鋪好了又不斷的打掉後又再重鋪的過程,但最後鋪出來的路,雖然坑坑疤疤,不過你騎到最後總會知道哪些路段有坑洞要避開,哪邊要小心慢行,哪裡可以用力的加速。

反覆的思考,反覆的跟自己內心對話對於提升我們人生的幸福感至關重要。秉持著開放的態度去學習,不斷的改變自己,探索人生的各種可能,才有辦法創造更多的自我價值,得到成就感。

小時候因為看了灌籃高手,覺得流川楓很神,所以便勤練球技,還加入籃球隊。國小畢業後,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先天條件又差,只好放棄籃球夢。

上國中很喜歡畫畫,發現自己也有這方面的長處,而且也不斷在參加畫畫比賽來證明自己,但是最後因為爸爸覺得學畫畫以後只能當窮藝術家,沒有出路,因此又被打槍拒絕。

出社會後,兢兢業業的在工作崗位上,盡力的完成工作上的各項任務。過了一兩年,可能覺得對這份工作沒有熱忱了,於是換了工作,殊不知接踵而來的又是一段不如意的工作。

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就這樣跌跌撞撞的過了好幾年,年紀慢慢增長。對於這樣的生活感到倦怠,內心深處有個聲音又再次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人生嗎?

到現在,我每晚睡前都會去想想今天的經過,問問自己還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今天過得開心嗎?我喜歡自己的工作嗎?能帶來成就感嗎?

雖然可能會一直找不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但是每一次的小改變,就是拿回自己的主導權;每一次的小改變都讓自己更加的離快樂更近一點;每一次小改變,讓自己更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雖然遭遇了失敗挫折,但是我們勇敢的踏出第一步。慢慢地,你會發現你自己應該要往哪邊騎才可以更輕鬆的騎回家。

希拉·卡希爾 (Shiela Murray Bethel)

進步不是完美(Progress, not perfection)

第三章:阻礙了我們做自己的敵人是誰?名為「舒適圈」的怪獸!

別讓別人的期待束縛你 離開自己的舒適圈
圖片源自istockphoto

前面討論完外在因素的影響了,接下來討論一下另外一個大魔王,「舒適圈」是怎麼一步步慢慢的拖延我們的通往自由的道路上。

害怕失敗

失敗常常使人自尊心受挫,讓人感到自己不夠好或者不夠聰明。這種情感上的打擊會讓人對於失敗心生畏懼,害怕失敗後失去現在擁有的一切。

習慣成自然

人的行為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習慣所驅動,因為習慣性的行為模式與思考方式讓人感到舒適,改變習慣的過程,需要付出額外的努力,就像是叫一個人戒毒、戒菸、戒咖啡、戒掉賭博一樣,讓人產生不太舒適,甚至讓心神不寧、六魂無主的程度。

恐懼未知

未知使人焦慮和緊張,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未知的事物往往伴隨著潛在的危險。對未知的恐懼是保護自己免受潛在威脅的生存本能。

自我懷疑

自我懷疑是自我成長的絆腳石,也是阻礙我們探索自我的一道高牆。

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故事

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千種不適合的方法。」

愛迪生克服自我懷疑的侷限

別讓別人的期待束縛你 愛迪生克服自我懷疑的侷限
圖片源自unsplash

托馬斯·愛迪生是歷史上著名的發明家,但他也曾經面臨過無數次的失敗和自我懷疑。在發明電燈泡的過程中,他進行了上千次的實驗,每次失敗都可能讓他陷入自我懷疑。然而,愛迪生並沒有放棄,他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千種不適合做燈絲的方法。」最終,他成功發明了實用的電燈泡,改變了世界。

第四章:堅持自己的道路——如何面對來自他人的壓力

別讓別人的期待束縛你 堅持自己的道路
圖片源自unsplash

最後,我們來談談如何在面對來自他人的壓力時,堅持自己的道路。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你不斷提醒自己為什麼選擇這條路。

堅定信念的五個方法(STERN)

尋求支持(support)

找到那些理解和支持你的人,與他們分享你的目標和困難。他們的支持能給你帶來更多的力量。或者找一些志同道合者,像是臉書社群,不管是創業的、熱愛音樂的、投資理財的社群等等的,相信應該會有所幫助。

適度的休息(take a break)

在繁忙的生活中,適時的停下腳步,不只是為了休息調劑身心,也是為了調整自己的腳步及方向。

手錶時間久了會跑掉不準,需要較正回來;輪胎磨久了,需要調胎讓胎紋平均磨耗;牙齒長歪了需要透過矯正來讓牙齒排列回歸到正常位置。

人生的跑道上也是,我們需要適度的休息一下。去思考人生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讓我們重新回到自己的軌跡上。

調整心態(mentality)

接受並理解別人的期待並不是壞事,但你不需要讓它們主導你的生活。記住,這是你的生活,你有權選擇自己的道路。

多看書(read)

看書可以讓我們增加知識、提升思維能力、啟發創意,同時也能借別人的經驗來縮短我們達到目的的途徑。別人的問題,很可能也是你的問題,別人的思考方式及作法也可以拿來參考。這些知識與經驗讓我們在這條道路上,更有信心更加堅強的走下去。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曾寫道:「一書一世界,萬卷皆自由。」

這句話反映了他對於閱讀的重視和知識的推崇。他認為每一本書籍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而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書籍來探索不同的世界觀和思想。

寫下來(note)

寫下明確目標有許多好處,它可以幫助您更有效地達成目標,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但是記得過一段時間要記得回來檢視,看看哪邊需要做調整,哪邊出了問題。

結論

總結一下,找到並堅持自己的道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這是通往真正幸福和滿足的必經之路。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助你勇敢地面對別人的期待,找到並堅持自己想要的生活。

別讓別人的期待束縛你 迪士尼的成功
圖片源自unsplash

最後我想以迪士尼公司的成功來做結尾

華特·迪士尼是迪士尼公司的創始人,他的創業之路充滿了坎坷。他曾經破產,多次被拒絕,甚至被告知沒有創意。然而,迪士尼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最終創建了一個全球知名的娛樂帝國,改變了無數人的童年。

請支持勇伯-留言/分享/閱讀其他文章

我們非常希望聽到您的聲音!請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對這篇文章的看法或經驗。您的回應對我們非常重要!

您覺得有做自己的勇氣嗎?您在這方面有什麼成功的經驗或挑戰?請在下方留言,與我們分享您的故事!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您可能也會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探索更多來自 勇者逗2龍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